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16, 2022的文章

真如 (佛教) Being

真如 (佛教) 關於與「真如 (佛教)」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真如」。 真如(梵語:तथाता,羅馬化:tathātā;巴利語:तथता,羅馬化:tathatā)或實如(梵語:भूततथाता,羅馬化:bhūta-tathatā),又譯為如實、如如、本無、如,佛教術語,一般被解釋為法的本性,即法的真實本質,也就是法的真實自性。 字源 編輯 梵語「तथाता」與巴利語「तथत」皆源自副詞「तथा」(tathā),意為這樣地、如此地、如是地,再加上抽象名詞語尾「ता」(tā)之後而來,用來表示「如此如此地呈現」、「如是呈現的狀況」,是讓事物(法)如同它存在一般的存在、成為它成為的那個性質,也就是事物的真實本質。釋迦牟尼住世時,經常自稱「如來」(梵語:तथागत,羅馬化:Tathāgata),也是來自這個字根。漢譯佛經時,為了要正確地表示宇宙真實名相的真情實意,只能用「如」或「如如」來形容,意即「就是那樣子」的意思。 梵語「भूततथाता」可見於現存的《金剛經》梵文本中[1],譯為「真實真如」或「實性真如」,義即《解深密經》七真如中的「實相真如」[2],如來是無虛妄顛倒的諸法實性的異名。 其中的「भूत」(bhūta)源自動詞「भू」(bhū)的過去分詞,意為已形成、已存在、已成為,可以被引申為存在、本質、此在、存有(英語:Being)、真實、眾生、元素、萬物、神明等。 漢譯為實、真實。 在表示實性的「如」前,加入表示無虛妄顛倒的修飾詞「真」,合為「真如」,表達了「這如是呈現的性質」,是比起事物表象存在,還要真實的內在存在[3]。 譯名 編輯 佛教的理念認為,眾生的根器不同,而現實中佛教名相又深奧難通,因而,在翻譯家思維、運用佛教語言、表達佛教名相、令眾生接受佛教理念的過程中,難免對概念名稱有所增減,難能恰到其位。 在東晉之前的早期漢傳佛教佛經譯籍將「真如」譯為「本無」[4],學者一般認為這是受道家老子思想的用詞影響,以格義方式漢譯而成。當時甚至曾出現「本無宗」。鳩摩羅什譯師翻為「如」[5],求那跋陀羅譯為「如如」[6],為直譯。菩提流支[7]與玄奘[8]譯為「真如」,為直譯與意譯混合。在玄奘之後,多譯為真如[9]。 同義與近義詞 編輯 佛教中,真如被用來表示諸法的真實相貌,因為各宗派在教義上,對「真如」有不同角度的詮釋,因此「法性」[10]、「實際」[11]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搜尋關鍵字 Search-Keyword

玄一:阿彌陀佛2022_0510

如果別人的愚癡能造成你的痛苦,那你比他還愚癡

【秘藏】 一切諸佛秘藏之法

【玄一就是大總持】

德國古典哲學家_黑格爾名言 (Hegel Quotes)

10

百善孝為先 英文 Hundreds of good filial piety first

747

【修行第一要念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