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930
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四六集) 2019/11/3 台灣 檔名:WD20-037-0346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子路篇〉第十五章。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不幾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先說本文的意思,再說採取何種注解。」雪廬老人在這裡先給我們說本文的意思,再說採取哪一種注解。「這是定公在魯國問孔子,定公問孔子,問古人的成語:說一句話,國家就可興盛起來,何以如此重要?定公有疑惑。」「有諸」,說一句話,一句話就可以把國家興盛起來,「是有還是沒有?」有沒有這個事情,問孔子。
『孔子對曰:言不可若是,其幾也。』「孔子對曰,對本國國君說。」「言不可以若是,可算一逗」,這裡是一個逗點,「也不算一句,也不算二句」,就是一個逗。「孔子說,古人說這話不可這樣,並不是完全反對。」他說古人說這個話也不可以這樣理解,也並不是完全反對。「國家大事,一句話就能解決嗎?」所以孔子他說這個話也不可以這樣理解,但是也不是完全反對。說這一句話沒道理,也是有它的道理,但是國家的大事是不是一句話就能解決得了嗎?「這是古人的話,古代風俗與今日大同小異,已有爭執了,其幾也」,「幾」,就是「近的意思」,接近的意思。「雖不能一言就可以興國家」,雖然不能一句話就可以把國家興起來,「但是與興國家的理相近」,與興就靠近了,興旺就靠近了。「說話雖說得遠可是近似了」,就是接近了。「這近還不是根本,如拿扇說扇,手拿著扇子,手近於扇,不是手就是扇,扇即是扇是本,若另一隻手則更遠了,其他的人手就不足論了,必須懂這話的味道。」這個手拿那扇子,是手拿著扇子,並不是這個手就是扇子,扇是扇子的本。若另外一隻手,不是手拿扇子這隻手,距離這個扇子就更遠,其他人的手就不足論了,那就遠之又遠,這必須懂這個話它裡面的味道。
「你們最好先預習,才知說話不是簡單。」雪廬老人鼓勵大家要先預備學習,學習這章書才知道說話不是簡單的事情。「參考各各注子,看各人的眼力,各人有各人的心思,只要合理,講得通就行。你們聽《論語》,聽五遍也怕還不清楚,朱子弄注子多少遍,雖被後人挨罵,也有挨罵的程度。處處須自己悟,悟了才是自己的,悟一次,已經在漸漸往這路上走了。」
「至此孔子仍沒有結論,所以當然有下文。讀書,章句要緊,孔子答覆知道,但答得囫圇,故下文再說。有人說,定公問古言語,孔子解釋也不是孔子的話,若不知章句,有何用?就會錯亂。讀書為了學做事、說話,不幹別的,若不會做事、說話,就是書呆子。不自己求悟,念到一百歲有什麼用處呢?」
『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不幾一言而興邦乎。』「下面孔子再答覆相近的意思。為君難,為臣不易,定公是魯君」,魯國的君王,「為國家政治,孔子不談閒話,為國家辦事者是臣」。辦事的,我們現在講執行的,君是決策,決定國家政策的,政策決定了,交辦給大臣去執行、去落實。「今日不講君臣,其實也是如此,如總統是君,各部院長等是臣。」每個單位上上下下、大大小小都有君、都有臣。
「古人說過,周朝末年人心亂得不成話,今日之下也是如此,做官為了榮耀,即使做小官也比做人民好,官愈大愈好,為君更好,當宰相更好,光耀門庭,這完全是大錯誤。」做官希望做愈大愈好,做君王、宰相那更好。為什麼?為了榮耀、光耀門庭,這完全是很大的錯誤,很大的錯誤的想法。「如今治國也是這個原則,做官不是為榮耀這回事。國家必須有人民、土地、主權,既有人民、土地,人民同居生活,須讓他有良好的政治,無非一個安字,彼此相安沒有其他,政治未有好過安字。如果政治不安,即使一天得一金磚,而做奸盜等,這個社會安嗎?難安。」很難安定,心很難安。社會都是奸盜,殺盜淫妄,這個就很難安定人心。「叫百姓安了,領袖辦事者也少操心,大家安。」大家安心、安定。「今日如何得安?」今天如何得到安定?「你若以為安,就是私心滔滔。」今天是國家社會都是很動亂,如果你以為是安,這個都是私心。明明不安,那你以為是安。
「安是公安,既是公安,做國君好不容易,不是叫你國君享福,故《書》云: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就怕辦錯事,故云為君難。辦事者不受領導,錯了也不行,故說為臣不易。」做臣也不容易,做君也很難。「今日做官者沒有一個不挨罵的,戾氣滿天,怨聲載道,全球有一個好東西嗎?」全球有一個好的東西嗎?「今到選舉時」,今天民主國家興選舉,「原來是要選賢與能」,是選舉賢能的人出來,「今日來了孔聖人,無錢選舉也沒用」。今天孔子來了,來他也沒辦法選舉,因為沒錢。選舉要用錢,要花很多錢。「為君難,為臣不易,這兩句話是古人說的。辦不好不能公安,若能聽這話入到心而照辦,當時雖不能興起來,也不會亡國,這句話就和興邦很近了。」這個是對國家好的話,如果能夠照辦,慢慢就接近興邦了,所以這個意思非常重要。不是說講一句好話,這個國家馬上就興旺起來了,不是這個意思。這句話要去落實、要去做,慢慢就接近興邦,是這個意思。
下面講,『曰:一言而喪邦,有諸?』一句話把國家喪失掉了,有沒有這個事?「魯定公又問:一言而喪邦,也是古言語。」古代的成語。「有諸,有這話對不對呢?」
『孔子對曰:言不可若是,其幾也。』「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不可以說得如此肯定,其幾乎」,雖然不能說得如此肯定,「可是相近」,接近,「又拿出古言語來了」。
「參考考證,《韓非子.難》篇,列國最盛是五霸,晉文公是五霸之一,晉文公的後代平公時」,到了平公這個時候,「閒時與群臣喝酒取樂,這是人之常情」。晉文公的後代晉平公,有空閒跟這些大臣喝酒,也是很平常的事情,喝到高興的時候,「晉平公就說為君的樂處是什麼呢?」做一個君王,他快樂的地方是什麼?「這一個樂處,說樂好還是不好?」這個地方說為君王他快樂的地方,說這個樂是好還是不好?「堯舜是戰戰兢兢,不樂。」做君王戰戰兢兢,沒有說很快樂。「范仲淹也有樂處」,他是「後天下之樂而樂」,先天下之憂而憂,「大家都樂了,當領袖的才樂,這是與民同樂」。人民都快樂了,當君王、當領導的他才快樂,與民同樂。「堯舜的不樂或後天下之樂,二者都好。」范仲淹是後天下之樂,大家都樂了他才樂。那不是大家都還不快樂,當君王他就很快樂,不是這樣。「晉平公說:我說的言語,沒有人與我反對的,都照辦,這是樂。今有人說我過錯,我就不樂,樂人的恭維」,喜歡人家去恭維他,如果說出他錯誤的地方,他就不快樂,心裡就難過。「如此社會,人情會好嗎?這是小人心理。」這個心態是不對的。「師曠是音樂家,若祭太廟都有樂師,師曠為了學樂而自己把眼睛刺瞎,以便專心少分心。師曠一聽晉平公說這話」,說這個話,「將隨時抱著的琴,撞你這個無道昏君,你說出話來給國家好」,你說這個話會帶給國家是好的,大家不違背你這個話,「那固然好」,大家依照你的話去做那當然好。「若國君說不好的話而大家不違背」,大家也照這樣幹,「那不是要亡國嗎?平公認錯」,晉平公那他就認錯了。所以這個話非常重要,講的話它合不合理、對不對,對的大家照這樣去做,不違背,當然會興國家;如果這個話不對,大家也照這樣做,那不是要亡國嗎?所以師曠給晉平公糾正這個錯誤,平公也認錯了,這個非常重要。
『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古人說過,我為君沒什麼好處,好處是我說什麼沒有人反對我的,這一條好。孔子就解釋了,你說出好,對百姓有益,大家不違背,固然好。你說出不好的,大家照辦,怎能不敗國誤民?說這句話不是當時就喪邦」,不是馬上邦就喪掉了,但是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但已經就近了」。
「現在風俗,什麼人提倡的?你們在哪裡學來的?
你們終日看報,投稿者為稿費,無中生有,十之八九隱善揚惡,現在興這個。」
現在全世界的報章雜誌、新聞報導都是隱善揚惡,全世界現在興這個。「興這一字就大壞,大家跟著去幹壞事嗎?
說聽這節書,若以為這種辦法好,就得亡國,家庭也得敗家,因為國無正直的人諫正,國必亡,家沒有懂事的人,任家人在外亂為,家必敗。
今講家庭革命,家也不要了,但是你還有自身啊!
他人有身,吾等不管,他們不知有身,他們得其所哉,愛幹什麼就幹什麼,一時快樂,將來必得惡果,有刑警隊來處理。
縱使法律漏了他,花報過了,但是死後也入三途,天網恢恢。
任何歷史,都辯不過因果。你學佛,信因果,就好辦,你不信因果,吾也不知如何。
因果是佛說的,佛比你如何?你念孔子書,比孔子高明嗎?
孔子也講因果,
五經上都有說,如: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今日報紙不講因果,蠱惑人心,今日說不愛國、愛家,連自身也不要。
身原是邪見之一,但還要借假修真,解鈴繫鈴全在這個時候修。
凡是說你過錯的是你的善友,反之就是想要你跳火坑。」
好,這章書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WD20-037-0346 每日論語
https://ft.amtb.tw/dv.php?sn=WD20-037-0346&lang=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