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000
業力 "如種如習"
如木生火,遇緣則發。
業有身語意,善惡及不動。
業滅如種習,百千劫不失,
隨業感生死,不出於三界。
集諦中,招感生死的業力,在五乘共法中,已經說到。現在略說「業有」二類的三業。
一、「身語意」三業:
這是從業的所依而分類的。
身體的動作,或是惡的,
如殺生,偷盜等。
或是善的,如不殺,不盜等。
這不但是一般的生理活動,
而是帶有道德或
不道德性質的身體動作。
這種身體的動作,名為身表業,
業就是動作的意思。
由此身體的動作,
引起潛在的動能,
名為身無表業。
這雖然無可表見,
但是物質的能力化,
有著招感果報的作用。
同樣的,語言的表達(文字,可說是語業的身業化)中,妄語,兩舌等是惡的;誠實語,和合語是善的,名為語表業。
由此語言的表達,而引起潛在動能,名為語無表業。
身業與語業,屬於生理的動作,及引起的動能,都是屬於物質的。
意業,是屬於心的。與思心所相應的心心所法,是意業。有人說:業的體性,是思心所。
內心的活動,是意業。由內心的發動而表現於身語,這種動身、發語的思,就名為身業語業。
這樣的解說,是傾向於唯心論的說明。然而,佛說善與惡的身業,語業,是天眼所見的色法。
所以,說(無表)業是物質引起的特種動能,應該更妥當些。
二、「善惡及不動」三業。
善業與惡業以外,
什麼是不動業呢?
這是與禪定相應的業。與色或無色定相應的業,當然是善的。但禪定的特徵是不動亂,所以業也叫不動業。這種不動業,能招感色界及無色界的生死。因此,善業與惡業,是專指能感欲界生死的業力而說。
無論是身語的動作,或者由此而引起的動能──表業與無表業,依佛法說,這都是生滅無常的,剎那就過去了的。
「業」已剎那「滅」而過去了,
那怎麼還能招感後果呢?
對於這,
經中或比喻為「如種」子:
如草木的開花結子,
雖然凋謝枯萎了,
但種子還會生芽,
抽枝而發葉的。
或者比喻為如熏「習」:
像藏過名香的匣子,
香雖已經取出了,
但匣裏還留有香氣一樣。
因此後代的學者,
就成立種子說,或習氣說,
來說明業力感果的可能,
但這到底是通俗的譬喻而已。
依佛法的深義來說,
過去了,或者說剎那滅了,
這並非說等於沒有,
而只是從現實存在
而轉化為另一姿態。
可以說:
滅了,過去了,
不是沒有,而還是存在的。
當然,這與存在於現在的不同。
如物質的從質而轉化為能,
決非沒有,但不能以體積,
質礙等物質概念來局限他。
所以業力的剎那過去,
一樣的存在(當然不是現在),
只要遇到因緣的會合,
就會招感果報,
如能的化而為質一樣。
假使因緣不和合,
業是永久存在的,
無論是「百」劫,「千劫」,
萬劫,無量數劫,
業力「不」會「失」去,
還是會感果的。
眾生,「隨」著不同的「業」,
招「感生死」果報,
一生又一生的延續下去,
常在五趣中流轉。
由於這是煩惱所引發的,
煩惱所滋潤的,
所以無論業是怎樣的善,
高尚到什麼地步,
終究「不出於三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
三界,是眾生活動的三大區域。
在這三界以內,永久是生死不了。
所以出世的三乘聖法,
就是要從根本上消除生死的原因,
而不致再受三界生死的繫縛,
這才能實現佛法大解脫的目標。
https://yinshun-edu.org.tw/en/Master_yinshun/y42_04_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