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功無賞,打破要賠」是一句臺灣俗諺,用來比喻一個人努力做事,不僅沒有得到獎勵,反而因為一些小差錯而受到責罰,意指「吃力不討好」。 這句話反映了人們在工作或生活中,經常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強調了「權責不符」的狀況。
AI 摘要 「有功無賞,打破要賠」是一句臺灣俗諺,用來比喻一個人努力做事,不僅沒有得到獎勵,反而因為一些小差錯而受到責罰,意指「吃力不討好」。 這句話反映了人們在工作或生活中,經常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強調了「權責不符」的狀況。 字面意思: 做好事(有功)卻沒有得到任何獎勵(無賞),但一旦出錯(打破)卻要負責賠償(要賠)。 引申含義: 形容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努力白費。 比喻不公平的待遇,即便做了好事,一旦有小疏失也可能招致批評與懲罰。 應用情境: 常常被用來形容某些工作或環境的困境,例如有托育業的從業人員用這句話來描述工作辛苦且可能受到苛責的情況,見《稻江護家的報導。 也常用於比喻某些制度或情況下,責任與獎勵未能相符,例如《ALBA 阿路巴高爾夫雜誌》報導中,教練的工作常被認為有「有功無賞,打破要賠」的困境。 與「有功有賞,打破免賠」的對比: 這句俗諺常與其相對的「有功有賞,打破免賠」對比,後者強調權責相符,才能形成公平的獎懲制度。